查看原文
其他

吕敬人:用设计留住阅读温和的回声

2016-03-17 专注报道出版创新 出版商务周报
商务君按

吕敬人是“书籍设计”概念的提出者,如今是书籍设计界的泰山北斗,他的职业生涯与我国书籍设计近38年发展的轨迹密切贴合。吕敬人出身丝绸商贾家庭,儿子吕旻,门下弟子刘晓翔、小马哥都是屡屡获奖的书籍设计师,他不仅是中国书籍设计的缩影,也是当代书籍设计的核心人物。


吕敬人先生虽然已年近古稀,须发皆白,但精神矍铄,走起路来一路小跑。他的日程安排很满。2016年1月,深圳关山月美术馆举办第二届“中国设计大展”,这是文化部组织的每两年一届的盛会,其中有“中国设计文献展”。吕敬人刚刚制作了一份宣传册介绍中国20年的书籍设计。2016年9月底,吕敬人将在韩国举办个人展览。




他的工作时间从早晨9点到夜里12点。短短的两个多小时的采访时间,他接了七八个电话,日程安排非常周密。是什么支撑他如此旺盛的精力?这次采访,吕敬人为我们介绍了他一生中的两位恩师,三代设计,以及贯穿于他设计思想的“书籍五感”。


退而不休:设计教育两手抓


2012年,吕敬人从清华美院退休,研究生课程到2014年结束,然而他一直退而不休。从2012年,吕敬人开始主编《书籍设计》杂志,已出版17期,每期5000册,很受欢迎,除了美编,社长和文字编辑都很爱读。


吕敬人(右二)与他的弟子韩湛宁(左一),刘晓翔(左二),吴勇(右一)


2013年,吕敬人还建立了推广纸张文化的专业平台“敬人纸语”。2016年9月底,吕敬人将在韩国举办个人展览,除了自己的代表作,还包括刘晓翔、小马哥等十位杰出弟子的作品。2017年他将会在国内办更大规模的个人展览。


现在吕敬人一手抓设计,一手抓设计教育,同步进行。他睁开眼就是工作,每天从9点工作到夜里12点。在设计方面,吕敬人是敬人工作室的设计总监,虽然亲自操作少了,但还是有最后设计的把关、审读、提意见,与客户交流设计理念。在采访过程中,吕敬人先生细致入微的工作精神让我们印象深刻,他赠与我们两册《中国美书20年》的时候,内文有一处涉及他的职务更新,他坚持自己亲笔修改过才交到我们手中。


吕敬人还编著出版《敬人书籍设计》《书艺问道》等,翻译出版《旋——杉浦康平的设计世界》等。他是少有的创作型美术设计家,《书籍设计》策划、组稿、写作,都亲自参与。




《书艺问道》的内文版式


除了设计自己的作品,吕敬人还看重社会责任,他开展书籍设计研究班。一年两期,夏季和冬季,每期14天,他从早到晚,讲课、示范、练习,甚至通宵。目前已经有240位学员参加过研究班的学习。他还参加各地、各机构组织的演讲。


很多出版人、策划编辑,禁锢于利润创收压力,再学习机会很少,吕敬人要传播世界设计的潮流。他手把手教给学生如何手工制作羊皮书和牛皮书。他还邀请国内外一流设计师为大家讲解,甚至电子书的设计课程也要讲授。这些研究班,吕敬人都是零收入,不拿一分钱回报,但他付给所有授课教师讲课费。


吕敬人认为,中国设计的进步,绝不仅仅是设计师的进步,也有编辑对书籍审美的理解,因此特别愿意给编辑讲课,促进文字编辑与美术编辑的合作。吕敬人介绍,过去图书是“弹钢琴”重点投入,现在每一本都必须挣钱。策划编辑从策划到市场、美术设计、成本核算都参与,工作量大,而且有的编辑文化素质、艺术素质不高。确实有一批如张立宪这样的优秀编辑崛起。但大多数编辑在大锅饭的体制下,积极性无法发挥。


吕敬人分析:“只要将书做对、做精,得到市场认可,就一定可以挣钱。要将这观念传递给广大编辑。装帧观念滞后导致落后,美术、装帧、纸张都已经有很大投入,而内在的编辑力量和思想不够。提高中国图书的设计,要从教育着手。图书的结构绝不仅仅是文字编辑的任务,美术设计要有整体视觉设计。用设计留住阅读温和的回声”。


2012年中日韩联合举办了“书•筑——书之宇宙展”,建筑师和书籍设计家对撞,讨论图书的“场”,就是图书的空间,大家共同认为“书是语言的建筑,建筑是空间的语言”,文本在书页中舒适地游走。吕敬人参与了这项活动。2015年,他又在上海、苏州、东莞等地发起了新造书运动。



书•筑——历史的“场”


中国图书每年有40多万种,要提升质量,减少数量,出版精品,赢得读者。这是新造书运动的口号。吕敬人认为,很多书包装豪华,喧宾夺主。他不是要批判这种现象,而是要引导。责任在编辑和美术设计师手中,他们塑造了图书,是真正的造书人。设计师要提供最佳的服务。书就是建筑,建筑是人类舒适居住的空间,书是文本得到诗意阅读的空间。造书运动的目的,不是造外墙,而是造内在诗意的空间。不仅提高编辑和设计师的审美,同时也提高读者的审美水平。


吕敬人介绍,他的敬业精神、对书籍设计的痴迷爱好,来源于他两位恩师的指导,也来源于父母的谆谆教导。


两位恩师:文本的视觉化之路


吕敬人的人生之路上,幸遇两位恩师,对他影响最大,一位是中国插图、连环画泰斗,美术教育家贺友直;一位是日本平面设计大师,被誉为书籍设计界巨匠的杉浦康平


1973年,“上山下乡”的吕敬人在北大荒“九三”农场遇到了连环画大师贺友直。贺友直当时被上海新闻出版单位派到农场搞三结合创作,被监督、改造、利用。他以农工的身份参与创作,有机会和贺老师同吃同住、同劳动、同创作了一年,搜集素材,讨论草图。贺老师对艺术的思索和专业的创作方法,做人做事的态度,严谨的创作风格点拨了吕敬人的艺术之路。这是吕敬人第一次完整体会如何体验生活、寻找信息、寻找素材、重新架构,变成创造元素。



吕敬人(右)和连环画大师贺友直(左)


现在,吕敬人正为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制作贺友直的代表作《小二黑结婚》,文本的结构、叙述方式,都是由吕敬人策划。将来出版《贺友直全集》,这部书是其中的样本。


1978年吕敬人进入中国青年出版社,开始了书籍设计的职业生涯。1989年,因中国出版工作者协会和日本讲谈社的协议,吕敬人被派送日本研修,在杉浦康平先生的设计事务所学习一年。回国后,他又申请自费东渡日本,杉浦康平专门提供了奖学金,他参与了大量实践。


杉浦康平谦虚地对吕敬人表示:“对中国文化,我自己也只是略知一二。你要深入挖掘自己国家的本土文化。你是中国人,不要迷信西方,西方给我们逻辑思维方式。但一定要低下头来倾听、崇拜祖宗创造的文化。”杉浦丰满的东方设计理念感染了吕敬人,他回国后,第一大收获是更着重挖掘我国的文化元素,尊重东方文化。



1989 年 吕敬人(右)与杉浦康平(左)


第二大收获是学到了方法论。日本也注重书的商业性,但杉浦老师认为书不是纯商品,而是整体的文化载体。封面只是一部分。每本书要做内在的编辑设计。书稿来了之后,杉浦会找到作者、编辑、插画师、摄影师、印刷厂家商讨,如何完美呈现主题,又能得到价值认同。文本不够之处要采集信息,视觉不够要增加图像表达,照片拍摄不到要绘制插图。


书籍设计师成为书籍的导演,也是作者之一,替代作者完善图书的表达。杉浦曾在德国大学担任教授,吸纳了西方的逻辑思维,打通了艺术的壁垒。建筑师出身的杉浦洞察到书籍的三度空间,他1976年设计的《全宇宙志》,书口部分从左翻起和从右翻起,呈现出不同图像。这为吕敬人设计《梅兰芳》提供了灵感。


杉浦在信息设计方面给吕敬人留下很深的印象。他被称为“日本信息设计的建筑师”,在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开创“信息图表”,将繁琐、看不见的信息、数据经过视觉化整理,便于辨别、阅读、记忆。现在吕敬人在图书设计中会主动设计很多图表,责任编辑都不曾想到这层需求。吕敬人认为:“在快速阅读的时代,我们需要用最快、最明晰、最有趣的方式留住记忆。”吕敬人回国后在清华美院开设了信息图表设计课。采访过程中,吕敬人展示自己将人生历程、中国图书设计20年的发展做成的信息树,与贺友直老师合作、赴日求学杉浦老师,都是其中重要的一环。


吕敬人的第三大收获是学到了做事做人的态度。中国人做事的价值认同是“差不离”,但日本人是分毫不差。尤其是杉浦老师,在印刷界被称为“魔鬼”,工作态度、生活态度一丝不苟,尊重诚信、尊重对方、尊重工作本身。吕敬人与杉浦老师合作的时候,养成了敬业的习惯,每天从9:30开始工作,直到夜里12点赶上最后一班地铁回住所,至今吕敬人虽然年近古稀,仍然保持着这样的作息时间。



吕敬人为敬人书籍设计研究班制作的信息图表


回国后,1996年吕敬人与宁成春、吴勇和朱虹举办了“书籍设计四人展”,提出了“书籍设计”观念,得到了三联书店领导、著名出版人董秀玉的支持。随后,在中国青年出版社社长胡守文的支持下,敬人设计工作室成立了,创造力有了巨大的爆发。


吕敬人接手的第一件外社生意,是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的《西域考古图记》,当时还很年轻的何林夏、肖启明两位编辑亲自拜访吕敬人。成功后,对书籍设计有较高要求的各出版机构都来找吕敬人。1998年吕敬人离开中青社,走向了更广阔的艺术空间。


现在吕敬人的客户有200多家。在出版社的20年,吕敬人担任装帧设计的图书只有200种左右;离开出版社之后的17年间,吕敬人设计的图书竟有1200多种,将近6倍之多。有了自己的团队,设计更有效率。更重要的不是种类的上升,而是这些图书贯穿了吕敬人书籍整体设计的思想。很多图书选题制定之后,社长总编亲自来找吕敬人,商讨图书怎么能更有阅读性,在市场上赢得读者。吕敬人虽然不会修改文本,但会将文本视觉化。


书籍五感:塑造图书的气场


吕敬人在书籍设计中,一直强调“书籍五感”的概念。杉浦老师说过:“书籍五感是设计思考的开始。”书籍设计的感观传达,有视觉、听觉、触觉、嗅觉、味觉五个角度。吕敬人尤其重视触觉,从小接触丝绸,触摸细纱、粗纱、绢纱,他的触觉敏感异于常人,这也是纸质书区别于电子书最大的不同之处。


吕敬人说:“其他四个感觉都在脸上,只有触觉遍及全身。纸书给人带来的触觉感受,是电子书取代不了的。触感给人带来一系列联想,如强硬、柔滑、苦涩、温馨、冰冷等,会联想到文学性、人性。自然的材质感和设计者赋予纸张所承载信息的表情,传达触觉的感受,享受可触摸的质感。”图书有自己的“气场”,并非静止的物体,而是生命体,可以影响周边环境。


吕敬人经历了70年代末的装帧到现在的中国书籍设计的变迁,从活版到照相排版、胶印、数码印刷。技术手段的飞跃发展影响图书设计的发展。现在,手机、iPad已几乎人手一部,但吕敬人认为:“要感谢电子时代,丰富的载体带来百花齐放的可能。正因数字媒体的发展,作为传达图文主要功能的纸张载体潜力被解放出来。未来图书个性会日益鲜明,收藏性更强。


吕敬人的《朱熹榜书千字文》作品已经作为拍品拍卖,世界最美的书、中国最美的书为很多爱好者所收藏,这就是例证。



吕敬人的《朱熹榜书千字文》作者已作为拍品拍卖


吕敬人以自己设计的《梅兰芳》为例,这部书开始只是35万字的纯文本。吕敬人认为,梅兰芳是社会活动家、视觉表演艺术家,影像非常重要,他做成了图文并茂的版本,设计为这部书增加了阅读量,又增加了文化品位,获得了中国出版政府奖,也获得了经济回报。这部2001年出版的书,定价高达70元,当时可算高价,但上市两个月销售一空。体现了书籍设计的价值。


2008年他设计的《中国记忆》获得世界最美的书奖项,搜罗中国各大博物馆的镇馆之宝,书籍纸张的运用、翻阅形态的变化、文字的选择运用、空间排布都做了全方位的设计。



《中国记忆》获得世界最美的书奖项


他指导设计的《剪纸的世界》获得了世界最美的书银奖。这部书从作者拿来稿件后,注入了全新的编辑思路,故事是全新叙述的,整体设计再造。


《剪纸的世界》内文展示


《怀袖雅物》一书,吕敬人投入了5年的心血,内容是苏州扇子。作者开始只想一年完成,并希望获奖。吕敬人告诉作者,设计不是为了获奖,而是受到广大读者欢迎。

《怀袖雅物》内文展示


他将扇子制作的过程、制作使用的工具、工艺过程都呈现出来。后来这部书获得了中国最美的书的荣誉,而且得到了美国、新加坡、香港等地的设计、印制等诸多奖项。


三代设计:塑造中国设计的未来


家庭的影响也是吕敬人形成敬业性格的因素。1947年,吕敬人出生于上海的丝绸商贾家庭,家中收藏有大量欧洲进口的丝绸样品和设计稿。父亲的企业形象设计、标志、图案和包装纸委托意大利设计师设计,吕敬人从小接触到世界第一流设计的图形、色彩和构成的熏陶。父亲为吕敬人五兄弟专门设立了“五人图书馆”。弄堂里的小伙伴可以来借书,包书皮是管理图书馆的重要工作,这些都是他书籍设计的启蒙。


父亲从小让吕敬人和他的二哥拜师学画,严厉的传统家教影响了他的一生。抗战期间,父亲曾经报名义勇军大刀队,母亲作为救护队队长曾经救护过淞沪会战的伤员,他们教育吕敬人要一生敬业爱国,即使在动乱年代最困难的时刻,他们也曾赞助一些贫困的老年人,这让吕敬人一生对社会负有责任感。


作为基督徒的母亲,一到圣诞前夜,就会趁几个孩子熟睡之际,在枕头下塞上一本缠着丝带的漂亮绘本,吕敬人回忆说:“这是我童年感受早晨阳光最明媚的时光记忆。”父亲96岁时,以吕敬人姓名中的“敬”字写了一纸条幅:“敬事以信、敬业以诚、敬学以新、敬民以亲”,要努力做到专注本职,钻研业务,探寻新知,善待他人,这成为吕敬人一生的座右铭。


吕敬人认为,他最大的贡献是:“在书籍设计概念上,让我国的设计师产生了一定改变。书籍设计包括编辑设计、编排设计、装帧+信息设计,这样的3+1是中国设计走向进步的观念革命。


在奖掖后辈方面,吕敬人不仅投身教育,身体力行地提携后学,而且从更高层面推广他的设计理念。以全国书籍装帧艺术展览为例,从第五届(1999年)开始吕敬人担任评委,第六届以后都是吕敬人参与主持。今天很多书籍设计的奖项都取消了,如1959年全国书籍装帧设计艺术展览设立的第一个国家级图书装帧奖,从第七届全国书籍装帧艺术展览变成了非国家级奖项。为此吕敬人四处找各种出版界领导,都没有恢复。他认为,这影响编辑评职称,影响出版行业努力的目标,也就影响大家积极性。



2014年2月,吕敬人在德国莱比锡担任“世界最美的书”奖项评委


之后,2006年中国出版政府奖增加了装帧设计奖项。吕敬人的作品也获得了3个中国出版政府奖。但他依旧不满意:“3年只评选10本,奖励力度太小了,而且一个出版社只送一本,属于行政手段,并非个人送书,缺乏代表性。”


2003年,“中国最美的书”奖开启,目前已经有来自22个省的268部作品获得“中国最美的书”奖。而吕敬人的儿子吕旻,门下弟子刘晓翔、小马哥更是获得了“世界最美的书”奖。


审美塑造从课本开始,但目前我国课本书籍设计较为平庸。吕敬人正参与人民教育出版社中小学课本的系列改造。他还邀请了北京一批最优秀的设计师参与。


吕敬人参与设计的人教社中小学课本


《化学》《数学》已上市,《历史》和《社会道德》还在设计,改了30多稿。吕敬人表示,能为孩子做书很荣幸。在设计过程中也有妥协,比如设计中的留白,吕敬人希望书中留一些空白,减缓阅读疲劳,并能体现书卷气,但部分编辑和家长反对。对此,吕敬人泰然自若:“设计其实是一种沟通,好的设计师是最能沟通的人。设计就是各有角度,各有理解,最后取得共同点。”人教社非常重视这版教材设计,请吕敬人为全社做演讲,他希望教材成为书籍审美的第一堂课。


原业伟负责报道出版产业
欢迎交流,yuanyewei@cptoday.cn

关阅读 点击标题即可阅读

喜大普奔!!!出版商务周报的好基友【豹眺】全新上线!!!
【豹眺网官方微信号】关注互联网教育、数字出版、新媒体运营、内容电商等内容产业的发展态势及内容产业创新创业项目的发展动态。

微信ID:baotiao_net
长按左侧二维码关注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